迷惘、碰撞與瘋狂

May Lin
Nov 15, 2022

--

⎪前言⎪

上次發表文章時還是學生,工作一年多後,如今下階段職涯也算是有些著落。過程中那些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徬徨、叛逆、憤怒,有著青春的得天獨厚,有時連自己也都很難釐清,所幸有些作品伴隨為自己發聲。所以在這稍塵埃落定,也必須更加成熟的時刻,想好好回顧遇到其中的一些作品時的當下與帶來的反思,也算是為這章節稍作總結。

⟪Andy’s iPhone⟫

五月時確診在家隔離,對於未來無助的苦悶更具象化為行動的不自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看到Andy’s iPhone 一頻道。每一集分別以「愛與XX」作為標題,在公園、音樂祭地上、租屋處等地,節錄與朋友的對話,將個人意志於體制存活的掙扎,笑中含淚地展露身而為人最真的一面。

最常想到的是第10集< 愛與迷惘>“茹茹vol.2-社會化的痛楚與悲傷” 一段:理財書籍作者表示按照書中做法就能獲得大把的金錢,但到那時也會無感於金錢欲望的誘惑。茹茹有感而發每日八小時的工作,讓她對於大把的時間產生渴望,的確是在擁有充足時間的待業時期無感的。從中帶出我們是否常是在追求自己沒有的事物,但實際擁有時的感受卻難及追逐路上的想像。

行為經濟學之父Richard Thaler在⟪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 (Misbehaving :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一書中提到「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的概念,意指面對同程度的損失與獲益,損失所帶來的情緒變動遠比獲益來得高 ; 人們對於失去的總是比獲得的敏感。「我擁有的都是僥倖,我失去的都是人生」也成應景的感慨。

⟪Andy’s iPhone⟫ 透過剪輯與音樂將那屬於年輕世代的笑與淚與荒唐,勾起人記憶裡溫暖而五味雜陳的一塊。想起自己大學期間的一年,在那沒有光照分不清白晝黑夜的小空間裡和室友聊著聊到早上而不知、租屋處曾突然發生地板斷裂的荒謬,覺得那份荒唐的幽默專屬於青春激盪的自由 —未來尚未抵達,我們在寬敞的時間裡奢侈的幻想。也是因為有過那段日子,看⟪Andy’s iPhone⟫便有產生共感的題材,「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的心態被理解並闡述,酸甜苦辣皆濃縮,掙扎的痕跡變成藝術性的紀錄。

⟪在路上⟫ (On the Road)

在好友推薦下,我在進入面試準備季時,開始看Jack Kerouac所著的⟪在路上⟫ (On the Road)。內容主要描述主角Sal Paradise和他瘋癲而熱情的好友 Dean Moriarty於美國的公路旅行,為美國1960年代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ㄧ代表。那份不顧後果的魯莽、想將每一分每一秒活到最大的野心、不知要去哪但就是要繼續移動的活力,配上即興爵士音樂,將過剩的青春欲望展現地淋漓盡致,也與閱讀當下自己的心境產生極大的對比。

主角Sal Paradise在公車上與少女搭話,最常問的問題是 “What do you want out of life?” ,獲得的常是淡漠的神情配上具體並單調的工作想像,主角則在其後開始興高采烈地分享起自己對於未來的渴望。雖說自己對於混亂的耐受度遠低於書中的種種,對於公路旅行也並沒有如此偉大的憧憬,但也不免開始想自己的選擇的基礎。

Dr. Spencer Johnson於⟪是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Who Moved My Cheese?)提出: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n’t afraid?”的思考方式,得以釐清自己作人生方向抉擇時,是基於目標本身規劃還是對於舒適圈的將就而做出的風險迴避( risk aversion) 。

村上春樹於⟪第一人稱單數⟫<人生的奶油>中也有一段:

「奶油中的奶油,意思就是最好的東西。人生最重要的精華 — 那就是 “crème de la crème”。你的腦子,是為了思考困難艱深的事物,是為了把不懂的事情搞懂。那會變成人生的奶油。除此之外,全都是乏味無趣的事。」

⟪在路上⟫“ What do you want out of life?” 這概念對於我而言結合以上二者,展現對於人生目標的企圖心外,更也同時象徵著人生的聚焦。雖然書中角色荒腔走板,卻保有著一致的原則並不惜犧牲且不計他人的指指點點。在自我懷疑的時刻中,⟪在路上⟫裡對於生命的熱愛,對於眾多約束的質疑,對於狼狽破爛中能生出的活力,讓人對於崩塌不全然恐懼,而對於生活究竟該是長什樣子有更勇敢的想像。

⎪我想說的是⎪

陳列在⟪躊躇之歌⟫裡有一段話我很喜歡:

「總是這樣的,在希望、失望、熱忱、遲疑之間,情緒和信念被牽扯著,時而起起落落,然後重新振作起精神,試著繼續向前,繼續堅持,並且前進。」

這段時間經歷身份的轉換,產生很多對於自我定位、自己價值與追求的猶疑,有時會擔心一個決定就會造成天壤之別的分叉。在做決定之前,擁有著的是同等的自由與迷惘,不確定性與可能性交織。因為不知道自己能夠問什麼問題,所以也常獲得沒有頭緒的答案。而如今在決定並獲得較明朗的下一階段藍圖後,回望那些曾經的不甘、挫折、碰撞,發現都是成長很重要動力。當然前方仍有許多波折等著,也是因此希望由回顧這關卡中所獲得的養分,萃取成面對更多不確定性、迷惘、懷疑等的方向與力量。

若說以上作品有什麼共通點,我想是對擁抱混亂的氣魄,面對未知的勇氣 — 更重要的是對自己誠實、對他人真誠的重要性。而這路上所遇到的愛與苦、笑與淚、汗與血,都不可或缺地讓我們能夠感知到更多。那些難以一言訴說,卻貨真價實地定義我們價值觀的事件,或許就是人生的奶油吧。

“What do you want out of life?”

保持真誠地,在這路上繼續前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