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美妝就是膚淺?資訊來源導向探討,讓異男也了解背後資本現場!(二):媒體公司主導

May Lin
6 min readApr 2, 2019

--

2. 媒體公司主導

介紹─

hmm我覺得這段寫起來很可能會有比較情緒化的字眼,因為明明自己心裡不服氣但還是喜歡看,有點壹X刊,特別是Popdxxxy(以下簡稱P)那些標題我現在也會下了。除了美妝之外,他們涵蓋其他偏女性刻板印象下會關注的東西,像是減肥、髮型、時裝秀、日劇韓劇等,我想guilty pleasure這個字最好形容我與P的情感吧。

目標族群定位─

在觀看以P為首的媒體時,對於整體刻版印象中的「小資女」在流行甚麼以及該長甚麼樣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建構,而我個人是覺得通常都被塑造的蠻膚淺的。最大最大的一點,橫跨韓劇內容男星多帥/女星妝容、美妝流行、星座解析的,是以「交男朋友、經營感情」為出發點。會有這樣的想法是「脫單」、「讓異男也看得懂!」、「單身」這類字眼的高度出現程度。當然感情關係可以是一個人在某一階段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對於是交男朋友而不是女朋友或是更多元的性向選擇而言其目標族群真的偏向刻板,或說在其文章中的女性真的就這麼刻板而已,而且以感情為出發點欲吸引人對於美妝或是韓劇、時尚等的追求,我認為對於個體性以及發掘自我而言並不是那麼理想。簡單而言,我認為以「脫魯」、「和男朋友感情更好」為動機做甚麼,不如「了解自己」「更喜歡自己」來的重要;因為即使遇到再好的人並也成功在一起了,如果對於自己想要甚麼、是甚麼樣的人沒有足夠的了解,還是很難建構一個理想的互動關係。

焦點國家─

以P為首的媒體對於韓國(P直接設名為「泡菜」的板)、日本(亦有專版,具許多旅行必買、櫻花妹必備)的文章數目極多,我想除了此兩大國對於台灣流行娛樂的龐大影響外,也是因為相對於流行大國的歐美而言,其交通易達性相對高很多。它們某方面來講也顯示台灣普遍大眾(像我)對於同樣鄰近的東南亞認識得比日韓少了許多,而且對於東南亞國家的嚮往被塑造成很便宜,新加坡樂園、馬來西亞可以拍起來像摩洛哥、菲律賓有島可以拍比基尼照─差不多就這樣,而且在我觀看的其間大概各只會出現個位數的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也可以發現近年來,台灣在流行趨勢上日漸受到中國的影響。中國對於美妝有興趣的網友會在名為「小紅書」的平台上發文,有點像台灣ptt、Dcard的腳色。這半年來P的文章中以「小紅書裡爆紅!」為標題可以以關鍵字搜尋的文章就有三篇,而更有許多篇是在介紹美妝的內文內用小紅書中某產品的熱度來形容其必買的程度。

而在用詞上,「小紅書」中較偏中國流行用語或是產品的名稱也在P或是ptt中出現。像是將口紅以「溫柔小姐姐色」稱呼即很明顯不是一般台灣人會叫的(os:小姐姐到底是甚麼概念─二姊?小姐?),或是「泰式奶茶色」好像也是從中國來的。其他像是提升臉部立體程度造就凸起感的「打亮」在中國稱為「高光」,而最近期的P也多以高光稱之。

商業與科技─

值得一提的是,在P之類的流行網站上,可以發現不只是每天更新而且是以至少五篇的速度增加著,透過徵求小編許多人共同經營的方式,徹底打造其作為此年齡層女性流行消費的一大權威式指標。有時在論壇上討論者對於顏色或是用詞有所歧異時,也會發現有人會引用P上面的圖片當作證明,可以見其作為「主流」的一表現。而更有有些類似的流行網站上甚至也作起代購,作為收入來源。P開始有自己的app,但由於我沒有下載(只是看網頁版一直跳廣告和app安裝的提醒)。P之類的網站上也常看到許多相關瘦身產品、衣服品牌等的贊助連結與廣告,也當然在一些相關的報導上難保其公正立場─比較適合當作新品報到或是流行趨勢的消息來源,而非產品是否真的好用的證據。

連結與互動─

雖然在介紹台灣美妝消息資訊來源時將其分為三大類,然其之間的互動與密切程度卻十分難以分割─只能說是接觸者使用的管道之不同。舉例而言,P網也有自己的美妝消息帳號,更時常在美妝網美的貼文下留言請求是否可以合作,將其instagram嵌入其文章報導相關商品時的示意圖。我認為這是十分有趣的現象,這個平台再再的減輕其自身創作文章的困難程度─多人編輯、使用pinterest以及instagram已有的照片當作文章的一部份,不只得以增加其自身的文章生產效率也透過如此奠定其權威性質,與網美們打好關係。

較深入探討─

在星座或兩性關係的議題上,P網的選圖有著很有趣仔細想想卻也很奇怪的現象。或許是認為這樣看起來比較有質感?比較高尚?女性不只很瘦很美,而且示意圖以外國白人情侶為主,配上其穿著內衣的背影照或是在床上嬉戲的樣子,我覺得其實蠻詭譎的─畢竟這文章平台上所有文章都是中文,而這兩大議題其實也無關乎外國時尚或是外國名人的穿著,而且比起其他議題而言更牽涉到自身經驗的投射。在選圖上展現不只是極美而是跨越種族的表現,我認為對於台灣有著的崇洋情結不只與之呼應而且更是加以強化,在潛意識裡引導讀者對於「白人生活」的嚮往,以及認為白人為社會動向主流的潛在規則。也有一可能是星座以及兩性關係這兩個專欄在國際級英文雜誌與網站,如Elle、Cosmopolitan上行之有年,而P以其為參考模板而欲延續其選圖方向─不過星座和兩性關係議題上,或許選取較偏亞洲人的面孔似乎也還是有點奇怪,或許繪畫小圖會是更好的方式吧。

總結 –

在我私自的定位中,以P為首的媒體展現在和我年齡雷同的同溫層中,較符合「小資女」經濟、文化水準所能享受的消費和旅行。當中涵蓋許多較為刻板化的描述以及像Elle, Harper Bazaar, Cosmopolitan等的論調模式,關注類別雷同但價位又再親民一些。

塑造的形象也偏向以能和像韓星一樣帥的男人(同時標榜溫柔)交往,而在有限的薪水(或是像我這種無薪學生)的狀況下能打理好自己。對於旅行相較於Elle等更加偏重打卡、文青咖啡廳以及平價美食,而Elle等更愛以「質感」、「五星級」等為關鍵字報導。

簡而言之,以P為首的媒體較為少女導向,然而在其少女包裝的背後所含有的資本主義邏輯 — 大量生產且標題皆有一定的標準化、與網美和廠商合作聯合/壟斷美妝市場與資訊、參考國際級媒體以更加接近受傳統接受的報導方式、不定期舉辦快閃活動拉高能見度-贏堪稱十分成功的商業模式,亦因此贏得在這同溫層中權威式的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