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年華觀後感,一些何必

May Lin
Oct 26, 2020

--

心血來潮看王家衛的花樣年華,耽美的同時,將一些原本像渺渺雲煙的想法給具象化,於是便心血來潮誕生以下文章。看得電影也說不上多,並不算影評僅為觀後感與種種聯想,想說說話並希望能讓有緣人一起說說話。

[劇情]

劇情圍繞在兩位住在隔壁,各有夫婦的梁朝偉和張曼玉二人。在推敲出二人的丈夫與妻子搭上線在外遇後,互相取暖、透過模仿還原,希望能了解這樣的事情是如何發生。不免俗,俊男美女惺惺相惜,陷入若有似無的曖昧情愫。然而為了和自己不忠誠的另一半做區隔,二人不越界、怕被說話,很克制的愛著,而後錯過。

[畫面]

王家衛導演在此部中善用靜與靜的對比,將抑鬱與克制之情以極美的方式呈現。梁朝偉在戲中抽菸,深吸一口後整人陷入沉思,任由菸飄渺四散;張曼玉在劇中則常拿著水杯,一人倚著牆坐著,手中玻璃杯的漣漪卻尚未停歇─人克制著,然種種已如絲般,綿綿不絕的捲出思與愁。

劇中有不少窗與鏡中倒影的元素,更加強我認為主角活在被觀看之位的意涵。兩位主角在人前喧囂後轉身面對孤寂時垮下的笑容,望向遠方,想著的是甚麼樣的自由呢?

[配樂]

透過古典樂華爾滋似的節拍與小提琴,更貼近整部片散發的悲淒浪漫。無論是通往麵店的深淺咖啡交替的窄廊,或是暗灰色的廣場轉角,柳暗花明間的巧遇或相遇,在這配樂下似已暗示離別。

[色彩]

顏色選擇上,與多處的灰黑陰影對比,石榴紅、胭脂色、絳紫緋紅,層層堆疊於長廊,配上張曼玉那襲赤色大衣,各式的紅讓我聯想到牡丹─需要大氣,需要得體,端莊而富貴。那是張曼玉前去找梁朝偉另租地方寫作的一幕,與二人日常為鄰所用的陰影對比,神秘地光亮起來,然依舊不能越界。

[綜觀]

一部若即若離充滿克制地電影,撲克臉中藏著地款款柔情,感情的擦身而不能走火成最佳觀賞距離,讓觀眾一同品嘗這份優雅的抑鬱。

但不得不想,這感情的不成,絕大成分不是對於原本另一半的難以割捨,而是害怕他人眼光─ 怕工作場所的人知道、怕房東的閒言閒語、怕其實和出軌的對方一樣─ 是對於名聲的恐懼。特別是張曼玉所飾演的女人,這份壓力似乎又更為龐大,不禁一想,女人的漂亮多少是為自己、多少是為他人看待自己的方式?

我想到其中房東太太講到張曼玉連出門買個麵都要打扮地如此精緻,不知這是出於寂寞孤獨,想讓自己看到本身的魅力以娛樂自己,還是活在多麼大的束縛下,必須隨時詮釋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妻子。

和梁朝偉預演與丈夫攤牌、預演與梁朝偉終將道別時,張曼玉哭的斷腸;那不僅是情感上的難過,而是將自己視為被棄者,落單的那一方,想要抓住浮木不再當美麗的孤花一朵,卻又只能上演哀愁的凋萎。

我認為這部片顯現出的是女性最沉重的枷鎖之一。至少在花樣年華所呈現的1960年代香港,女性仍是作為被觀看者的腳色,被打量著、被談論著,也因此而受到約束─而其中最危險的,便是當女人自身也陷入這樣的思維邏輯之中,並以這樣由外而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價值。自己的欲望以「他人會怎麼想」度量時,一人便永遠無法自由,只能活在由第三人稱寫好的譜裡,過著受到眼光所侷限的宿命。

其實只要少點糾結,走出他人眼光重新開始,這就不必是如此斷人心腸的錯過。但或許藝術的美,有時便是來自這樣的脆弱,而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左鄰右舍的閒言閒語又是如此得以定義一人。

所以只能反問,到了二十一世紀,還會希望自己的人生像這樣,為求不能犯錯而各式抑鬱,華麗而悲傷的電影嗎?還是願意放過自己,放過假設性第三人稱所賦予的完美腳色,好好的掌握這一生,好好的認識自己由裡而外的種種,認真的演出一部平鋪直敘的喜劇。

畢竟我們的人生不是王家衛的電影,你的人生很可能只有你一人全程看完,並且得以賦予最中肯的評論。

於文末附上近日生活中,最接近花樣年華的一角。

--

--